产业出海系列:北美缺电 哪些中国企业有望受益?

股票资讯 阅读:2 2025-11-16 21:52:28 评论:0
  北美“缺电”压力持续上升

      AI算力扩张、制造业格局变化和电气化推动北美用电量增速中枢上移,面临较大缺电压力。需求侧中,AI爆发式增长可能是主要原因。9 月,OpenAI与英伟达宣布合作建设10GW的数据中心,用于训练和运行下一代AI模型1。据彭博一致预期(截至2025 年10 月31 日),北美头部四家云厂商2025 年总资本开支(含融资租赁)有望同比增长58.5%,达到3620 亿美元;2026 年,在高基数基础上仍或保持约30%的增长。模型训练和推理对电力的依赖较高,数据中心建设的快速推进,使得电力需求快速上升。供给端,北美电力电网老化问题突出,大批老旧煤电、气电项目陆续退役,而传统气电项目建设周期通常超过3 年,核电项目更长达5-10 年,导致电力供需矛盾短期难以缓解。电力净进口数据也显示缺口快速扩大。根据EIA数据,今年1-9 月美国电力净进口已达20.94 太瓦时,同比激增125%。中金国际组预测,未来五年美国电力负荷年增量或超30GW,其中约20GW新增负荷来自数据中心的投产,年均电力缺口或在15GW左右,缺电压力可能长期存在2。

      北美电力供需紧张压力已传导至终端电价。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数据,截至今年8 月,美国零售电价相较去年同期平均上涨6%。民主党参议员将部分地区电价上涨归咎于政府推动数据中心建设及其对可再生能源的打击,指责其未能保护消费者免于补贴大型数据中心的成本3。与此同时,电力短缺和电价上涨可能导致企业用电成本上升,相关行业盈利或受一定挤压,需警惕成本传导带来的经营压力。

      为填补美国AI发展造成的巨大电力缺口,特朗普政府计划投入数百亿美元的国家资金,为新建核电站提供融资。5 月,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要求2030 年前建造10 座大型核反应堆,以满足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4。上月,特朗普政府与西屋电气达成800 亿美元协议,用于全美建设核电站。美国能源部长克里斯·赖特近期表示,随着新反应堆陆续启动,核电站将获得能源部贷款办公室的大部分资金支持5。

      不过,核电建设周期漫长,我们预计2028-2030 年产能才会陆续释放,难以弥补当下电力缺口。

      北美缺电预期持续,我国哪些行业有望受益?

      北美电力短缺已呈现系统性特征,涉及发电、输配电与终端用电多个环节。结合中金各行业组观点,我们认为,短期内北美或仍将主要依赖燃气轮机作为主要新增电源,并以可快速部署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光伏与储能作为补充,同时通过固态变压器(SST)等新技术提升整体效率。中长期来看,能源体系的重塑仍需依托气电、核电扩张及电网全面升级。

      今年以来,北美“缺电”逻辑持续强化并引起投资者关注。从主力电源燃气轮机,到代表前沿电源的SOFC,再到受北美需求拉动的电力设备出海链条,相关板块近期均有所表现。向前看,中美经贸关系正步入新阶段(具体分析参见中金缪延亮博士发布的《中美经贸关系新阶段意味着什么?》),我国凭借制度红利、大国规模经济、上下游协同效应、产业集群效应以及工程师红利,在全球产业竞争力不断抬升,我们预计当前北美电力缺口有望继续推动我国机械设备、电力设备、光伏新能源、有色金属等相关领域的需求  释放,相关中国企业出海可能迎来较好发展机遇(图表5)。具体来看:

      机械设备

      相比其他发电方案,短期来看燃气轮机发电具备热效率高、快速响应需求、较短建设周期、稳定电力输出、低成本、相对清洁(长期来看可用氢气掺杂减少碳排放)等较多优势,或为北美数据中心供电短期最优解决方案。

      北美AI数据中心建设带来大型燃机订单的延长和大幅增长,包括GE、西门子、三菱等全球龙头均在扩产以满足需求。国内代工以及叶片、铸造、材料等关键零部件环节供应商有望受益。

      电力设备

      电网设备

      在能源转型与AI基建的共同驱动下,北美老旧电网亟需升级扩容,电网建设进入了大规模发展阶段。

      变压器由于制造与交付周期较长,面临严重的供给缺口。中金行业组测算,2024-2027 年,除亚太外,主要海外市场的变压器供需缺口仍将持续扩大,北美地区供给缺口或高达66%6。我国作为全球主要的电力设备制造国,产业链完整、交付效率高、具备成熟的海外项目经验,有望成为填补缺口的主要供应方。海关数据表明,2025 年1–9 月我国变压器出口额达65 亿美元,同比增长39%。

      我们认为,海外电力设备需求充沛而供给结构性问题仍在,国内变压器产业链出海有望保持高景气。

      储能

      AIDC高耗能、高功率密度的特性,及其“过山车式”用电模式对电网的调节能力和稳定性构成严峻考验,储能有望成为其标配解决方案。储能响应速度快,适配下一代数据中心 800V 直流供电架构,能作为“稳定器”,平抑AIDC负载波动;也能充当高可靠性的“充电宝”,在电力紧缺时保障关键计算任务不中断,还有望解决在并网资源稀缺下的AIDC扩容难题。若储能逐渐成为AIDC标配,北美储能需求可能超预期。建议关注我国具备技术与渠道优势、并加速海外建厂的头部企业。

      HVDC/SST等新技术方向

      AI工作负载指数级增长增加数据中心的功率需求。传统的54 V机架内配电适用于千瓦(KW)级机架设计,无法支持即将进入现代 AI 工厂的兆瓦(MW)级别机架。高压直流供电(HVDC)供电架构具有灵活性强、效率与可靠性高等优势。英伟达正在推动供电架构向800V HVDC升级,目标2027年实现全面部署7。SST因其体积小、效率高、建设周期短和灵活性高等特点,有望成为未来AIDC供电的优选技术方案。中金行业组认为,未来HVDC/SST发展趋势明确,或利好在新技术积累、产品布局和项目经验方面具备领先优势的企业8。

      光伏新能源

      在老旧电源退役、新增气电和核电建设周期较长的背景下,短期内光伏、储能及SOFC燃料电池因可快速交付且具备稳定供电与调节能力,需求显著提升。中长期来看,全球新能源后周期的需求扩张、电网投资加速以及储能应用深化,将持续带动行业景气。

      有色金属

      北美输电和配电网络广泛采用铝线,美国电网加速建设将拉动电缆铝材需求,直接推升电解铝消费。

      然而,电解铝耗电量大,美国本土产能在高电价环境下受到抑制。在我国产能已接近天花板、海外扩产节奏缓慢的背景下,中金行业组预计供给约束将持续支撑电解铝价格,电解铝行业盈利有望进一步提升。

      风险:需求不及预期、北美出海弹性较大、贸易政策变化A股周度市场回顾(2025 年11 月10 日至11 月14 日)市场表现:指数冲高回落,交投保持平稳。本周上证指数微跌0.2%,偏大盘蓝筹的沪深300 跌1.1%,偏成长风格的创业板指和科创50 分别下跌3.0%、3.9%,中证红利上涨0.3%。成交层面,本周日均成交额保持在2 万亿左右,较上周基本持平。行业层面,综合、纺织服饰、商贸零售行业领涨,通信、电子、计算机等行业表现较弱。

      近期关注:1)国家统计局发布10 月价格数据10。10 月CPI同比由9 月的-0.3%转涨为0.2%,主要由食品、服务和黄金价格上涨贡献。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2%,涨幅连续第6 个月扩大。受部分行业“反内卷”和国际有色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PPI同比降幅由上月的-2.3%进一步收窄至-2.1%。2)央行发布10 月金融数据11,10 月新增社融8150 亿元,相较去年同月少增5970 亿元,社融存量同比增速从9月的8.7%下降至8.5%,其中居民债和政府债同比放缓对社融拖累较大。10 月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6.5%(上月+6.6%),M1/M2 同比增速分别为6.2%/8.2%,相较上月增速(分别为7.2%/8.4%)下行。3)我国已完成第一阶段6G技术试验,形成超300 项关键技术储备12。6G发展正处于技术创新加速演进、产业方向愈发清晰的关键阶段。4)国内首个千吨级金矿被探明13。11 月14 日,自然资源部公布一项重大找矿成果,辽宁地矿集团在辽东地区成功探明国内首个千吨级、低品位超大型金矿床—大东沟金矿,共探明金金属量1444.49 吨,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现的规模最大单体金矿床。5)工信部在2025 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表示14,将编制“十五五”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及新型电池产业发展规划,并完善动力电池综合利用暂行办法和碳管理政策体系;同时扩大应用场景,支持换电模式创新和车网互动试点,推动新能源汽车与智慧基础设施协同发展。6)中美同步暂停海事、物流及造船领域贸易限制15,这是双方共同落实中美吉隆坡经贸磋商共识的重要一步:美方宣布自2025 年11 月10 日起暂停对华造船等行业301 调查措施一年,包括暂停征收港口费及加征关税;中方相应暂停对韩华海洋株式会社5 家美国子公司反制措施一年,并同步停止对美船舶收取特别港务费及相关调查。7)海外方面,美国史上最长的43 天联邦政府“停摆”宣告结束16。当地时间11 月12 日,美国国会众议院以222 票支持、209 票反对通过临时拨款法案,美国总统特朗普于当日晚间签署该法案,法案为联邦政府提供持续拨款直至2026 年1 月30 日,使大部分政府机构全面恢复运作。白宫新闻秘书卡罗琳·莱维特周三表示,受美国政府关门影响,10 月份的就业和CPI数据可能永远不会发布17。市场对12 月降息的信心大幅减弱,周四美股暴跌,美债收益率走高。降息预期降温主要源于一些美联储官员担心在缺乏数据支撑的情况下“盲目决策”,尤其是最新数据显示劳动力市场趋于疲软,但通胀虽然略有回落,仍显著高于美联储2%的目标。 机构: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李求索/魏冬/黄凯松/李瑾/刘欣懿 日期:2025-11-16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