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金融数据点评:增速放缓 由“量”转“质”
股票资讯
阅读:1
2025-11-17 17:35:09
评论:0
2025 年1-10 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09015 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8252 亿元,同比增速较9 月回落0.2pct 至8.5%。2025 年10 月社会融资规模新增8161 亿元,较上年同期少增5959 亿元,这是自8 月以来连续第三个月同比少增,反映总量扩张节奏放缓。具体来看,社融近几月的持续回落,主要是政府债券对社融的支撑在持续减弱。10 月新增政府债4852 亿元,同比少增5643 亿元,少增规模较9 月进一步扩大,主要或是受财政发力节奏错位的影响。今年财政政策前置发力,而2024 年政府债发行节奏比较后置,在高基数效应下,2025 年四季度政府债对社融的支撑力度自然减弱。不过,新增委托贷款表现较为亮眼,主要是受5000 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在10 月的集中投放的影响,该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资金被计入委托贷款统计口径,成为当前社融增长的重要“缓冲项”。信贷方面,10 月新增2200 亿元,同比少增2800 亿元,整体表现仍处于历年同期偏低水平。
从分项看,企业与居民部门信贷需求均显低迷。企业端增量主要来自票据融资,或是由于在信贷需求偏弱的时候,银行通过票据冲贷完成信贷投放任务。企业中长贷10 月仅新增300 亿元,除了房地产投资下行、地方政府化债对相关贷款的挤压外,10 月外部环境的扰动也加剧了需求疲软,制造业生产与出口需求的走弱抑制了企业中长期融资需求。居民部门10 月贷款创下多年同期新低,其中居民短期贷款减少2866 亿元,反映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低迷,信用卡等消费信贷需求收缩;居民中长期贷款减少700 亿元,或与房地产销售端的持续承压相关,居民对房价走势、收入预期的担忧仍未缓解,购房信贷需求仍处于低位。
10 月M2 同比增速回落0.2 个百分点至8.2%,M1 同比增速回落至6.2%。
M1 增速的回落受到多重因素影响:一是去年同期基数抬升,高基数效应下2025 年同期增速自然承压;二是9 月为满足季末存款考核要求,部分非银资金临时转入企业活期存款账户,推升了当月M1 增速,而10 月考核压力解除后,这部分资金重新回流非银端。不过,后续M1 增速并非完全缺乏支撑,随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的逐步落地以及四季度部分定期存款到期后资金活化,这些因素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M1 增速的下行压力。
从短期看,尽管10 月社融、信贷数据偏弱,但政策端并未急于推出增量刺激措施,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全年经济目标基本可以完成,年末阶段无需通过高强度刺激政策对冲单一月份的数据波动,政策操作更注重与中长期经济转型目标的衔接。另一方面,政策当前的重心或已逐步转向存量工具的落地与效果验证。同时,财政部已宣布从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中安排5000 亿元下达地方,这部分资金将在11-12 月逐步形成政府债发行规模,为年末社融提供托底支撑。从货币政策导向看,央行在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已明确提出“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强调需通过社融、货币指标综合衡量政策力度,当前尽管信贷增量偏低,但社融存量增速仍稳定在8.5%左右,货币供应量增速与名义GDP 增速基本匹配,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并未减弱。
展望2026 年,货币政策将延续适度宽松的基调,后续政策利率仍有进一步调降的空间,并且货币政策调控框架更加注重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倘若基本面修复压力边际加大,关税博弈再度发酵,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届时降准降息也将择机推出。
风险提示: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预期;经济恢复不及预期。 机构:麦高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研究员:刘娟秀 日期:2025-11-17
从分项看,企业与居民部门信贷需求均显低迷。企业端增量主要来自票据融资,或是由于在信贷需求偏弱的时候,银行通过票据冲贷完成信贷投放任务。企业中长贷10 月仅新增300 亿元,除了房地产投资下行、地方政府化债对相关贷款的挤压外,10 月外部环境的扰动也加剧了需求疲软,制造业生产与出口需求的走弱抑制了企业中长期融资需求。居民部门10 月贷款创下多年同期新低,其中居民短期贷款减少2866 亿元,反映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低迷,信用卡等消费信贷需求收缩;居民中长期贷款减少700 亿元,或与房地产销售端的持续承压相关,居民对房价走势、收入预期的担忧仍未缓解,购房信贷需求仍处于低位。
10 月M2 同比增速回落0.2 个百分点至8.2%,M1 同比增速回落至6.2%。
M1 增速的回落受到多重因素影响:一是去年同期基数抬升,高基数效应下2025 年同期增速自然承压;二是9 月为满足季末存款考核要求,部分非银资金临时转入企业活期存款账户,推升了当月M1 增速,而10 月考核压力解除后,这部分资金重新回流非银端。不过,后续M1 增速并非完全缺乏支撑,随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的逐步落地以及四季度部分定期存款到期后资金活化,这些因素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M1 增速的下行压力。
从短期看,尽管10 月社融、信贷数据偏弱,但政策端并未急于推出增量刺激措施,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全年经济目标基本可以完成,年末阶段无需通过高强度刺激政策对冲单一月份的数据波动,政策操作更注重与中长期经济转型目标的衔接。另一方面,政策当前的重心或已逐步转向存量工具的落地与效果验证。同时,财政部已宣布从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中安排5000 亿元下达地方,这部分资金将在11-12 月逐步形成政府债发行规模,为年末社融提供托底支撑。从货币政策导向看,央行在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已明确提出“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强调需通过社融、货币指标综合衡量政策力度,当前尽管信贷增量偏低,但社融存量增速仍稳定在8.5%左右,货币供应量增速与名义GDP 增速基本匹配,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并未减弱。
展望2026 年,货币政策将延续适度宽松的基调,后续政策利率仍有进一步调降的空间,并且货币政策调控框架更加注重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倘若基本面修复压力边际加大,关税博弈再度发酵,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届时降准降息也将择机推出。
风险提示: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预期;经济恢复不及预期。 机构:麦高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研究员:刘娟秀 日期:2025-11-17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