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财政数据点评:卖地收入和地产相关税背离的几点观察

股票资讯 阅读:1 2025-11-18 21:08:37 评论:0
  事 项

      10 月广义财政收入同比-0.6%,9 月同比3.2%;10 月广义财政支出同比-19.1%,9 月同比2.3%。

      主要观点

      一、卖地收入和地产相关税背离的几点观察

      (一)现象:卖地收入和地产相关税背离

      如何背离?10 月,五项地产相关税(契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基本持平去年同期(同比-1.4%),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以下简称“卖地收入”)同比-27.3 %,单月增速创去年8 月以来新低,在税收收入增速创年内次高(8.6%,相关分析详见《税收高增的非经济因素》)的背景下,导致广义财政收入增速转负(-0.6%)。

      为何背离?我们分别观察地产相关税、卖地收入:一方面,地产相关税中,和卖地收入关联度较弱的非交易环节税增长,导致背离;另一方面,卖地收入波动较大,或有其自身结构性因素,客观放大波动,我们提示需理性看待,试列举两点——一是城投退平台,验证改革转型成果,客观放大波动;二是卖地高集中,强化城市微观逻辑,客观放大波动。

      (二)地产相关税的观察:和卖地收入关联度较弱的非交易环节税增长,导致背离

      地产相关税,可以进一步分为交易环节税(土地增值税、契税)和非交易环节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房产税),其中,交易环节税和卖地收入直接相关(土地增值税,对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增值额征税;契税,计税依据包含土地出让金),而非交易环节税和卖地收入关联度较弱(城镇土地使用税,对持有土地的行为按年征收,与一次性的卖地收入不直接相关;耕地占用税,在土地出让前,占用耕地从事非农业建设时征收;房产税,征税对象是房屋,而非土地)。

      10 月,和卖地收入关联度较弱的非交易环节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房产税)同比仍有6.4%,是导致地产相关税和卖地收入背离的来源之一;和卖地收入直接关联的地产交易环节税(土地增值税、契税)同比-16%,仍对应卖地收入(同比-27.3%)。

      对于地产交易环节税和卖地收入的波动,如统计局所述,“当前房地产市场还处在新旧模式转换时期,转型调整需要一定时间,在这个过程中,部分指标会出现波动”;对于卖地收入的波动,我们提示需理性看待,具体有两点观察:

      (三)卖地收入的观察一:城投退平台,验证改革转型成果,客观放大波动城投对于卖地收入有多重要?城投拿地最高可贡献卖地收入的30%~40%,但来自超常规、不可持续的托底:2022~2024 年,以城投拿地(企业预警通口径,下同)/卖地收入测算的城投拿地比分别为37.4%、32.3%、33.4%,较疫情前约15%的比重(2012~2019 年平均)明显提升;究其原因,如我们在《隐秘的增量——财政支持地产政策点评》中所述,疫情以来,一些地方政府由于卖地不畅,让城投托底土地市场,对其形成较大资金占用。

      今年以来城投拿地情况如何?退出超常规托底,趋于常态化,验证改革转型成果:按1-11 月城投拿地、1-10 月卖地收入外推全年,今年城投拿地比或由2024年的33.4%降至24.8%,回落至2021 年水平,验证城投加速退平台、加快剥离政府融资功能:据蓝部长9 月在新闻发布会上所述,“截至2025 年6 月末,超六成的融资平台实现退出,意味着60%以上的融资平台隐性债务已经清零,融资平台改革转型加快推进”。

      本月城投拿地对卖地收入的影响?同比降幅或超50%,客观放大卖地收入波动,需理性看待(是城投退出超常规、不可持续的托底的客观结果):由于卖地收入首付款可在1 个月内缴纳(注:据国土资发〔2010〕34 号要求,土地出让成交后,必须在10 个工作日内签订出让合同,合同签订后1 个月内必须缴纳出让价款50%的首付款,余款要按合同约定及时缴纳,最迟付款时间不得超过一年),为了降低单月数据扰动,将10-11 月数据合并考量(今年11 月截  至17 日数据已知,11 月18 日-30 日按近年同期比例外推全月),测算今年10~11 月城投拿地规模或约1871 亿,不及2023~2024 年同期一半,回落至2019年水平(2023~2024 年同期分别为4462 亿、3848 亿,2019 年为2129 亿)。

      (四)卖地收入的观察二:卖地高集中,强化城市微观逻辑,客观放大波动今年以来,TOP10 城市吸纳全国约一半宅地出让金,集中度较往年大幅提升,这一结构特征,使得卖地收入与TOP10 城市供地质量、产业发展等微观逻辑更相关,客观放大数据波动:据中指研究院,今年1-9 月,土地出让金TOP10占全国比重达48%,TOP20 达61%,均较2024 年明显提升(TOP10:2024年为34%,2020~2023 年分别为28%、32%、35%、37%;TOP20:2024 年为51%,2020~2023 年分别为43%、49%、52%、53%)。

      二、10 月财政数据点评

      收入端:税收收入保持高增,价格相关税、个人所得税仍为主导;计算机通信设备、科学研究和技术税收收入延续双位数增长,文体娱乐业税收收入增速超5%,电器机械器材税收收入增速下滑

      支出端:高基数下增速大幅下行,基建类仍为主要拖累广义财政:高基数下增速大幅下行,卖地收入波动较大

      风险提示:后续政策超预期,预算与执行存在差异。 机构:华创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研究员:张瑜/高拓 日期:2025-11-18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