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行业系列深度报告(三):东南亚零食市场出海图鉴

股票资讯 阅读:2 2025-11-13 16:41:18 评论:0

  核心观点

  零食市场:1500亿元广阔空间,各国零食生命周期各异。东南亚零食市场规模已超1500亿元(人民币,下同),过去10年复合增速高于GDP水平,按国别可分为三类市场,均存在不同投资机会:1)成长期市场,规模较大并且增速较高,包括印尼、菲律宾与越南;2)成长后期市场,规模中等并且增速趋于稳定,包括泰国、马来西亚与新加坡;3)培育期市场,规模小但增速较高,包括老挝、缅甸与柬埔寨。1)印尼(市场规模500亿元),甜味零食占主导但增速趋缓,风味零食高速增长&份额提升,格局相对集中&本土品牌占优;2)菲律宾(300亿元),风味零食占比较高,格局高度集中&本土品牌占优;3)越南(150亿元),甜味零食与风味零食占比均衡,格局分散&外资品牌占优;4)泰国(240亿元),风味零食占主导,格局分散&外资品牌占优;5)马来西亚(100亿元),甜味零食占比较高,格局较集中&外资品牌占优。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企业出海可优选“市场扩容”+“格局未定”+“品类适配”的市场,以印尼、越南、泰国市场作为海外征程起点,有望享受市场规模与市占率双重增长;马来西亚亦存在突围机会。

  企业经验:出海东南亚为零食巨头贡献第二增长曲线。在东南亚出海的企业可分为两类:1)欧美日韩公司,包括亿滋、卡乐比与格力高等,拥有丰富的快消品行业经营经验;2)东南亚域内公司,借助对于东南亚本土的深度理解,区域内覆盖广度更加明显。考虑到对国内零食公司的可参考性,我们重点复盘卡乐比与格力高的出海经验:1)卡乐比,日本风味零食龙头,东南亚收入10亿元,选择高度本土化策略,重点突破印尼、泰国等市场,产品端推出高度本地化的品牌与SKU,渠道端通过与本土企业合资进行拓展,营销端根据当地政策对外资品牌的开放程度采取差异化策略。2)格力高,日本甜味零食龙头,东南亚收入10亿元,选择大单品策略,把东盟作为统一市场,以“百奇”作为主力单品,仅针对不同国家做产品细节的本地化改造,渠道端则采用因地制宜的策略。综上所述,品类属性差异导致二者各自打法略有不同,但其战略共性是根据东南亚的产品、渠道、文化特点选择本地化战术,并且均将东南亚作为产能建设的重要基地。

  国内启示:中国零食企业正向东南亚蓝海扬帆起航。按照目前海外营收体量排序,分别为洽洽食品、甘源食品、卫龙美味、盐津铺子、劲仔食品、有友食品、三只松鼠、鸣鸣很忙(拟H股上市)、万辰集团。上述公司在东南亚出海现状:1)区域上,重点选择泰国、印尼、越南等国家布局;2)产品上,择取自身优势品类出海,并尝试口味与品牌的本土化;3)渠道上,以海外经销建设+电商为主;4)营销上,通过红人营销等实现用户触达;5)产能上,持续加码东南亚供应链投资。综上所述,考虑到东南亚零食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借鉴格力高、卡乐比等企业的成功出海经验(东南亚收入均接近10亿元),我们认为国内零食优秀企业有望在海外开启第二增长曲线,相关上市公司值得长期重点关注。

  风险提示:出海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海外市场政策变动的风险;行业竞争持续加剧的风险;食品安全风险。


中国银河 刘光意,彭潇颖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