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宏观形势展望:向“改革”要红利

股票资讯 阅读:2 2025-11-16 19:55:45 评论:0
  2025:信心“走出谷底”,趋势“渐行渐近”。

      跌宕之中,国内经济环境至少实现了三层变化。三层变化意义重大:转折一,“疤痕效应”的快速退潮,体现为居民端以人流和部分商品价格的筑底改善、企业端以应收账款增速的快速回落为表征;转折二,中美博弈在经贸领域的攻守易势,表现为关税冲突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弱化等;表征三,新阶段“供给侧改革”框架的逐步成型,针对性更强。

      宏微观“温差”,再成热议话题,需客观认识。宏微观“温差”是2022 年之后的“常态”,也是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下中国经济转型的特有过程。2018 年之后,国内企业“内卷式”行为持续加剧,进而导致经济“循环”阻滞,表现为企业盈利与经济增速脱钩,居民就业与收入持续承压,地方债务压力下挤占企业现金流,三者互相影响。

      破局之策已在系统性加快推进,理性认识、拥抱机遇。“反内卷”与清账、大力发展服务业、地方化债等,即破局经济“循环”阻滞问题的妙手所在。企业端,切实加强“反内卷”力度、恢复企业盈利能力,同时加快账款清理、恢复经营活力;居民端,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全社会就业吸纳能力,同时辅之以相应改革;地方化债刻不容缓。

      2026:向“改革”要红利,时不我待。

      2026 年,是“十五五”开局之年,亦将是改革与发展“全面发力”年。2026 年或将是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全面加速的开始。向“改革”要红利,或意味着三层含义:改革进度的加快,酝酿着巨大的时代机遇;短期扩内需政策,或将在中长期改革框架下持续加强;时代“红利”的广度、深度和强度,也与“改革”紧密相关。

      经济增速有基本要求、产业调整思路清晰,市场对此定价未必充分。续写两大奇迹对经济增速有基本要求,或意味宏观政策会严守经济“底线”及传统领域基本盘。产业调整思路清晰,强调先进制造业为骨干、传统领域固本升级,同时加快服务业开放等。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更加强调“自立自强”、“采取超常规措施抢占制高点”。

      向“改革”要红利,或可重点关注:统一大市场建设、民生保障相关改革、加快绿色转型等。统一大市场建设,或可着重关注“反内卷”、相应软硬基建等;民生保障领域改革,为提升消费率提供持续支持;绿色转型或将提速,并与“反内卷”等形成协同;“服务业”开放,更强调制度型、高标准,也酝酿着重要时代机遇;此外,财税金融改革,影响深远。

      经济预测:非典型“复苏”,带动盈利改善。

      内需:从“信心筑底”到“非典型”复苏。“疤痕效应”退潮下,持续深化的扩内需政策有利于消费需求筑底改善;化债力度加大,对投资资金的“挤出效应”缓解,有利于2026年投资增速修复,盈利见底改善,也有利企业投资意愿的恢复;通胀走势更加重要,眼下PPI 同比上行趋势或已形成、CPI 同比亦将有所改善,带动企业盈利持续修复。

      外需:对欧美有“韧性”、新兴有“增量”。出口韧性或依然强劲,对美占比降幅或收窄、对非美区域占比或继续抬升;2026 年,美、欧、日扩张性财政政策、中美关税冲突阶段性缓和,以及新兴经济体工业化进程的延续等,或致中国出口韧性延续;美国“中期选举”对中国贸易形势的影响或中性略偏正面;“抢出口”的透支效应不必过虑。

      总结:预计经济非典型“复苏”,带动盈利改善,节奏或为“前低后高”。伴随“疤痕效应”退潮与持续深化的扩内需政策,经济有望经历从“信心筑底”到“非典型”复苏;出口方面,发达经济体财政扩张、中美关税冲突缓和、中国产业竞争力提升均将成为贡献出口韧性的关键力量;“反内卷”加码下,通胀指标改善有望带动企业盈利持续修复。

      风险提示:贸易形势超预期变化,政策应对模式不确定性,政策传导机制不确定性。 机构: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 研究员:赵伟/屠强/贾东旭/侯倩楠/耿佩璇 日期:2025-11-16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