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财政数据点评:如何理解强税收与弱支出?
股票资讯
阅读:1
2025-11-19 14:51:55
评论:0
核心观点
10月财政延续税收强势的特征。背后因素部分是由基本面驱动,如企业所得税偏强是物价修复盈利改善带动,增值税偏强是前期出口韧性驱动。部分则是资本市场热度与税收征管加强所致,如个税高增27.6%,主要由股权转让节奏加快、平台企业报送涉税信息贡献。而内需相关的汽车、地产类税收则转弱。
但10月更大的边际变化在于支出放缓显著。部分是由于去年稳增长基数走高所致,但全面负增长以及环比也弱于历史季节性水平,仍能反映逆周期力度略有下降,一方面是今年财政融资节奏前置,后期面临可用资金相对有限的客观约束。另一方面由于全年完成经济目标无虞的背景下,财政或无发力的必要。
在全年财政前置效应已定之下,年内剩余月份财政支出或延续稳健态势。
信息或事件
11 月17 日,财政部发布2025 年1-10 月财政收支情况。
简评:
一、税收增速延续强势,支出全面放缓
10 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3.2%)继续回升0.6 个百分点,其中税收(+8.6%)保持高位,几乎持平上月;非税(-33%)受去年同期大幅征收、基数走高的影响跌幅扩大。在收入强势下,支出增速(-9.8%)大幅回落12.9 个百分点,既有高基数的原因,也有财政融资节奏前置、后期可用资金减少的因素。
10 月,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速(-18.4%)回落24 个百分点,支出增速(-38.2%)回落38.6 个百分点,收支大幅回落既有去年政策转向后基数大幅抬高的因素,也有土地出让转弱、政府债券发行放缓带来的实质性影响。
二、个税持续超预期,地产、汽车等内需相关税收转弱个税再超预期,资本所得与加强平台征管共同拉动。
10 月个税(+27.6%)再度大幅回升10.6 个百分点,增速创2024 年3 月以来新高,一方面是资本市场高位运行下,股权等转让节奏加快,相应地股权转让、限售股转让等相关个税大幅增长。另一方面是政府推动线上线下税负公平,平台企业开始报送涉税信息,平台上的电商、主播等税收预计贡献较多。
企业所得税仍较强劲,反内卷政策效应继续凸显。
10 月企业所得税(+7.3%)增速虽相比上月回落,主要是9 月是企业所得税小月,规模较小,收入增速相应容易被放大。如和4 月、7 月税收大月相比,企业所得税增长则进一步加快。与PPI 降幅继续收窄相印证。
汽车、地产税收全面转弱,内需不足进一步显现。
10 月车辆购置税(-16.8%)跌幅扩大13.1 个百分点,契税(-14.9%)跌幅扩大6.5 个百分点、土地增值税(-17%)跌幅扩大6.4 个百分点。汽车受补贴效应逐步衰减影响,房地产则是9 月一线城市放松限购后政策效果较为短暂、进入10 月后成交再度明显下滑拖累所致。
资源税、耕地占用税高增,或因地方加强资产盘活与税收征管。
10 月资源税(16.2%)增速加快18 个百分点,耕地占用税(36.2%)加快25.8 个百分点,是各个税种中,增速边际提高最多的。或是由于地方加大资源、耕地资产的盘活,以及加强相关税种的征管。
两大税种增值税延续偏强,消费税边际改善。
10 月国内增值税(+7.2%)回落0.4 个百分点,但仍处于较高水平,由于企业当月申报的是上月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税款,因此与9 月出口及工业增加值偏强相对应。国内消费税(+4.5%)回升0.6 个百分点,与烟酒9 月零售回升3.9 个百分点趋势一致,消费税主要来源于烟、酒、车、油四大领域。
三、基数走高下财政支出普遍回落,但仍反映逆周期力度不足。
10 月各类支出增速全面放缓,基建类支出中城乡社区(-24%)、农林水事务(-32.8%)、交通运输(-14.8%)增速均大幅回落;民生类支出教育(-2.9%)、社保就业(-0.1%)、卫生健康(-21.3%)、文旅(-13.1%)也转向负增长。
支出转弱虽主要是去年稳增长基数走高所致,但全面负增长以及环比也弱于历史季节性水平,仍能反映进入10 月后逆周期力度略有下降。一方面是今年财政融资节奏前置,后期面临可用资金相对有限的客观约束,因财政支出的资金不仅来源于收入,还有融资。另一方面由于全年完成经济目标无虞的背景下,财政或无发力的必要。
风险分析
消费复苏的持续性仍存不确定性。今年以来,居民消费开始回暖,但恢复水平有限,未来延续低位震荡,还是能继续向常态化增速靠拢,仍需密切跟踪。消费如持续乏力,则经济回升动力受限。
地产行业能否继续改善仍存不确定性。本轮地产下行周期已经持续较长时间,当前出现短暂回暖趋势,但多类指标仍是负增长,未来能否保持回暖态势,仍需观察。
欧美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或超预期,拖累全球经济增长和资产价格表现。
地缘政治冲突仍存不确定性,扰动全球经济增长前景和市场风险偏好。 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周君芝/王泽选 日期:2025-11-19
10月财政延续税收强势的特征。背后因素部分是由基本面驱动,如企业所得税偏强是物价修复盈利改善带动,增值税偏强是前期出口韧性驱动。部分则是资本市场热度与税收征管加强所致,如个税高增27.6%,主要由股权转让节奏加快、平台企业报送涉税信息贡献。而内需相关的汽车、地产类税收则转弱。
但10月更大的边际变化在于支出放缓显著。部分是由于去年稳增长基数走高所致,但全面负增长以及环比也弱于历史季节性水平,仍能反映逆周期力度略有下降,一方面是今年财政融资节奏前置,后期面临可用资金相对有限的客观约束。另一方面由于全年完成经济目标无虞的背景下,财政或无发力的必要。
在全年财政前置效应已定之下,年内剩余月份财政支出或延续稳健态势。
信息或事件
11 月17 日,财政部发布2025 年1-10 月财政收支情况。
简评:
一、税收增速延续强势,支出全面放缓
10 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3.2%)继续回升0.6 个百分点,其中税收(+8.6%)保持高位,几乎持平上月;非税(-33%)受去年同期大幅征收、基数走高的影响跌幅扩大。在收入强势下,支出增速(-9.8%)大幅回落12.9 个百分点,既有高基数的原因,也有财政融资节奏前置、后期可用资金减少的因素。
10 月,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速(-18.4%)回落24 个百分点,支出增速(-38.2%)回落38.6 个百分点,收支大幅回落既有去年政策转向后基数大幅抬高的因素,也有土地出让转弱、政府债券发行放缓带来的实质性影响。
二、个税持续超预期,地产、汽车等内需相关税收转弱个税再超预期,资本所得与加强平台征管共同拉动。
10 月个税(+27.6%)再度大幅回升10.6 个百分点,增速创2024 年3 月以来新高,一方面是资本市场高位运行下,股权等转让节奏加快,相应地股权转让、限售股转让等相关个税大幅增长。另一方面是政府推动线上线下税负公平,平台企业开始报送涉税信息,平台上的电商、主播等税收预计贡献较多。
企业所得税仍较强劲,反内卷政策效应继续凸显。
10 月企业所得税(+7.3%)增速虽相比上月回落,主要是9 月是企业所得税小月,规模较小,收入增速相应容易被放大。如和4 月、7 月税收大月相比,企业所得税增长则进一步加快。与PPI 降幅继续收窄相印证。
汽车、地产税收全面转弱,内需不足进一步显现。
10 月车辆购置税(-16.8%)跌幅扩大13.1 个百分点,契税(-14.9%)跌幅扩大6.5 个百分点、土地增值税(-17%)跌幅扩大6.4 个百分点。汽车受补贴效应逐步衰减影响,房地产则是9 月一线城市放松限购后政策效果较为短暂、进入10 月后成交再度明显下滑拖累所致。
资源税、耕地占用税高增,或因地方加强资产盘活与税收征管。
10 月资源税(16.2%)增速加快18 个百分点,耕地占用税(36.2%)加快25.8 个百分点,是各个税种中,增速边际提高最多的。或是由于地方加大资源、耕地资产的盘活,以及加强相关税种的征管。
两大税种增值税延续偏强,消费税边际改善。
10 月国内增值税(+7.2%)回落0.4 个百分点,但仍处于较高水平,由于企业当月申报的是上月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税款,因此与9 月出口及工业增加值偏强相对应。国内消费税(+4.5%)回升0.6 个百分点,与烟酒9 月零售回升3.9 个百分点趋势一致,消费税主要来源于烟、酒、车、油四大领域。
三、基数走高下财政支出普遍回落,但仍反映逆周期力度不足。
10 月各类支出增速全面放缓,基建类支出中城乡社区(-24%)、农林水事务(-32.8%)、交通运输(-14.8%)增速均大幅回落;民生类支出教育(-2.9%)、社保就业(-0.1%)、卫生健康(-21.3%)、文旅(-13.1%)也转向负增长。
支出转弱虽主要是去年稳增长基数走高所致,但全面负增长以及环比也弱于历史季节性水平,仍能反映进入10 月后逆周期力度略有下降。一方面是今年财政融资节奏前置,后期面临可用资金相对有限的客观约束,因财政支出的资金不仅来源于收入,还有融资。另一方面由于全年完成经济目标无虞的背景下,财政或无发力的必要。
风险分析
消费复苏的持续性仍存不确定性。今年以来,居民消费开始回暖,但恢复水平有限,未来延续低位震荡,还是能继续向常态化增速靠拢,仍需密切跟踪。消费如持续乏力,则经济回升动力受限。
地产行业能否继续改善仍存不确定性。本轮地产下行周期已经持续较长时间,当前出现短暂回暖趋势,但多类指标仍是负增长,未来能否保持回暖态势,仍需观察。
欧美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或超预期,拖累全球经济增长和资产价格表现。
地缘政治冲突仍存不确定性,扰动全球经济增长前景和市场风险偏好。 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周君芝/王泽选 日期:2025-11-19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