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深度研究系列报告(五):如何理解“统一大市场”?
股票资讯
阅读:2
2025-11-27 09:52:55
评论:0
核心观点
“十五五”期间,“全国统一大市场”有望进一步完善,我们认为其特征在于深化分工协作、促进充分竞争,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有助于打破地域、市场板块的分割,优化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配置效率,防范重复性建设导致的资源浪费与“内卷”。我们认为,在全国统一大市场框架下,“反内卷”更侧重于供给的高质量优化而非简单的产能出清,侧重于使用市场化、法制化手段引导“内卷”领域将价格回归成本线以上竞争,遏制降低质量以次充好的恶性低价竞争。
“全国统一大市场”有什么特征?
我们认为,理解全国统一大市场,不能局限于物理层面市场范围的简单扩大,其核心在于通过制度规则的统一与制度型开放,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重塑市场竞争生态和资源配置效率,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广阔空间和深厚土壤。
其一在于深化分工协作,旨在打破长期存在的行政区经济壁垒和市场分割。其二在于促进充分竞争,其关键在于通过统一的市场基础制度与监管规则。其三在于有效降低交易成本,通过推进市场设施的高标准联通、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
全国统一大市场”如何深化分工协作?
我们认为,深化分工协作作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其关键在于引导资源配置从“分散重复”转向“集中高效”,关键抓手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认为,从区域分工应与区域禀赋特点紧密结合,避免低效率重复建设,各展所长,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高质量发展铸牢基础。
何立峰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指出,“科技资源丰富、创新活动集中的地区,要选好赛道,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努力抢占全球创新制高点。工业、制造业体量大、优势强的地区,要加快运用数智、绿色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向价值链高端延展。自然资源富集的地区,要把握新技术新需求带来的发展机遇,打造资源开发利用新模式,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多赢。”
但地方政府对经济增长与追求政绩的传统观念转变需要一定过程,或需要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和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的加快完善。
“全国统一大市场”如何促进充分竞争?
一是,通过破除地方保护税收优惠、重复招商引资、无序补贴等方式促进充分竞争。破除地方保护主要从三大方面着手:首先,规范税收与补贴政策,其次,规范地方招商引资行为,统一招商引资标准;最后,破除市场准入隐性壁垒,落实“全国一张清单”。
二是,以推进零基财政预算为抓手,在实践中优化财政预算,更好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从安徽省的实践经验来看,2023 年度过全面实施零基预算改革的首个完整年,当年仅省级就“挤”出无效财政资金超80 亿元。在湖南省,零基预算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省级财政专项资金从42 项整合为33 项、压减21%,从而腾出更多财力用于改善民生。
“全国统一大市场”如何降低交易成本?
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利于促使要素资源在全国范围自由流动、高效配置。
全国统一大市场通过推动要素自由流动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从制度性成本、流通成本等多方面实现降本增效。
从降低制度性成本角度来看,人口、土地、数据等要素的流动,将有望通过制度改革或创新的方式降低流动成本。
从降低流通成本角度来看,十五五时期,推动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有望进一步发展。《辅导读本》中指出,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从2012 年的18%下降至2025 年上半年的14%,但距发达国家8%左右的平均水平仍有差距。
据2025 年2 月中国政府网新闻披露,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将加快实施铁路货运网络工程和内河水运体系联通工程,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国际物流枢纽中心和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力争到2027 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 的比率降至13.5%左右。
如何从“全国统一大市场”理解“反内卷”?
2025 年10 月,人民日报钟才文明确指出“我国不存在全面性、结构性的产能过剩”,这一判断为“反内卷”给出基本定调——当前经济领域的局部“内卷”并非产能过剩,全国统一大市场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与竞争环境,推动经济从“卷价格”向“优价值”转型。
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形成优质优价、良性竞争的市场秩序。”这是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要求。我们认为,这也是理解我国将如何推进“反内卷”的重要导向。第一,市场无论是供给方或消费方都应该树立“优质优价”的观念。第二,建立“优质优价优胜”激励导向。引导企业从“卷价格”转向“优价值”。
第三,通过市场化、法制化手段形成优质优价、良性竞争的市场秩序。
综合来看,我们再次提示,“反内卷”节奏和力度相较2016 年供给侧改革有较大差异,在全国统一大市场框架下,更侧重于供给的高质量优化而非简单的产能出清,侧重于使用市场化、法制化手段引导“内卷”领域将价格回归成本线以上竞争,遏制降低质量以次充好的恶性低价竞争。
风险提示
政策落地不及预期;国际局势超预期演进。 机构:浙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李超/林成炜/潘高远 日期:2025-11-26
“十五五”期间,“全国统一大市场”有望进一步完善,我们认为其特征在于深化分工协作、促进充分竞争,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有助于打破地域、市场板块的分割,优化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配置效率,防范重复性建设导致的资源浪费与“内卷”。我们认为,在全国统一大市场框架下,“反内卷”更侧重于供给的高质量优化而非简单的产能出清,侧重于使用市场化、法制化手段引导“内卷”领域将价格回归成本线以上竞争,遏制降低质量以次充好的恶性低价竞争。
“全国统一大市场”有什么特征?
我们认为,理解全国统一大市场,不能局限于物理层面市场范围的简单扩大,其核心在于通过制度规则的统一与制度型开放,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重塑市场竞争生态和资源配置效率,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广阔空间和深厚土壤。
其一在于深化分工协作,旨在打破长期存在的行政区经济壁垒和市场分割。其二在于促进充分竞争,其关键在于通过统一的市场基础制度与监管规则。其三在于有效降低交易成本,通过推进市场设施的高标准联通、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
全国统一大市场”如何深化分工协作?
我们认为,深化分工协作作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其关键在于引导资源配置从“分散重复”转向“集中高效”,关键抓手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认为,从区域分工应与区域禀赋特点紧密结合,避免低效率重复建设,各展所长,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高质量发展铸牢基础。
何立峰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指出,“科技资源丰富、创新活动集中的地区,要选好赛道,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努力抢占全球创新制高点。工业、制造业体量大、优势强的地区,要加快运用数智、绿色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向价值链高端延展。自然资源富集的地区,要把握新技术新需求带来的发展机遇,打造资源开发利用新模式,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多赢。”
但地方政府对经济增长与追求政绩的传统观念转变需要一定过程,或需要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和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的加快完善。
“全国统一大市场”如何促进充分竞争?
一是,通过破除地方保护税收优惠、重复招商引资、无序补贴等方式促进充分竞争。破除地方保护主要从三大方面着手:首先,规范税收与补贴政策,其次,规范地方招商引资行为,统一招商引资标准;最后,破除市场准入隐性壁垒,落实“全国一张清单”。
二是,以推进零基财政预算为抓手,在实践中优化财政预算,更好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从安徽省的实践经验来看,2023 年度过全面实施零基预算改革的首个完整年,当年仅省级就“挤”出无效财政资金超80 亿元。在湖南省,零基预算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省级财政专项资金从42 项整合为33 项、压减21%,从而腾出更多财力用于改善民生。
“全国统一大市场”如何降低交易成本?
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利于促使要素资源在全国范围自由流动、高效配置。
全国统一大市场通过推动要素自由流动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从制度性成本、流通成本等多方面实现降本增效。
从降低制度性成本角度来看,人口、土地、数据等要素的流动,将有望通过制度改革或创新的方式降低流动成本。
从降低流通成本角度来看,十五五时期,推动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有望进一步发展。《辅导读本》中指出,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从2012 年的18%下降至2025 年上半年的14%,但距发达国家8%左右的平均水平仍有差距。
据2025 年2 月中国政府网新闻披露,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将加快实施铁路货运网络工程和内河水运体系联通工程,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国际物流枢纽中心和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力争到2027 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 的比率降至13.5%左右。
如何从“全国统一大市场”理解“反内卷”?
2025 年10 月,人民日报钟才文明确指出“我国不存在全面性、结构性的产能过剩”,这一判断为“反内卷”给出基本定调——当前经济领域的局部“内卷”并非产能过剩,全国统一大市场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与竞争环境,推动经济从“卷价格”向“优价值”转型。
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形成优质优价、良性竞争的市场秩序。”这是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要求。我们认为,这也是理解我国将如何推进“反内卷”的重要导向。第一,市场无论是供给方或消费方都应该树立“优质优价”的观念。第二,建立“优质优价优胜”激励导向。引导企业从“卷价格”转向“优价值”。
第三,通过市场化、法制化手段形成优质优价、良性竞争的市场秩序。
综合来看,我们再次提示,“反内卷”节奏和力度相较2016 年供给侧改革有较大差异,在全国统一大市场框架下,更侧重于供给的高质量优化而非简单的产能出清,侧重于使用市场化、法制化手段引导“内卷”领域将价格回归成本线以上竞争,遏制降低质量以次充好的恶性低价竞争。
风险提示
政策落地不及预期;国际局势超预期演进。 机构:浙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李超/林成炜/潘高远 日期:2025-11-26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