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美比较看价格回温:物价差异能否收敛?
核心观点
疫情后时代,中美物价走势之间的背离逐渐加大。那么,我们在通胀上和美国之间的差距究竟因何形成?后续还能否收敛呢?
中美物价差距走扩,背离而不收敛。疫情前中美之间的物价走势虽然偶有背离,但大体上波动趋势一致,不过,疫情后时代,中美两国之间的物价变化呈现出不同特点,两者的差异也逐渐增大。一方面,中美CPI 之间的差距日益加大,一度达到了2000 年以来的新高;另一方面,去年底以来美国PPI 增速已经见底回升,我国暂处于偏弱区间运行。
差距因何存在:地产、能源与食品。结构差异放大变化。CPI 中美国居住占比最大,而我国食品烟酒最高;PPI 中美国食品加工、运输设备等权重靠前,而我国则是金属加工、计算机电子等。能源方面,中美两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存在差异,我国以煤炭为主,而美国则以天然气和石油为主。美国天然气产量近年持续下降,叠加特朗普提出的能源计划提高了LNG 的出口预期,天然气价格明显上涨。而我国2021 年后煤炭进口量接连创下历史新高,且煤炭进口价格不断下降,国内煤炭价格波动下行。地产方面,由于两国政策取向的差异,且长期以来中美房地产市场的供给环境明显不同,疫情后中美地产市场冷暖背离程度加剧。饮食方面,中美两国在饮食文化存在显著的中西方差异,在肉类消费方面,美国以家禽类为主,而我国则以猪肉为主。我国生猪产能去化缓慢,对猪价形成压制。而2024 年底美国爆发了H5N1 禽流感疫情,导致大量家禽被扑杀,从而推升了食品原材料价格。饮品方面,“咖啡与牛奶”和“白酒与浓茶”的东西方差异同样显而易见。2022 年后,我国经济修复偏慢,白酒行业价格下滑。与此同时,去年咖啡豆主产地巴西和越南均遭遇极端天气,导致咖啡豆产量大幅下降,美国咖啡的进口价格大幅上涨。总结来看,能源决定中美PPI 增速差异,解释了PPI 增速斜率差异的近40%;地产决定CPI 增速分化,中美居住项CPI 贡献度的差异占总差异的比重在50%以上。
新动能涨势率先启动。中美物价走势上的差异,主要来自于受供给扰动较大的因素。随着供需矛盾的逐步化解,中美物价才有可能由分化转向收敛。不过,当前我国物价数据也存在低估的潜在可能。剔除能源、地产等的影响后,我国PPI 在恢复节奏上没有明显落后,CPI 之间的差距也明显缩小。在当前我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区分新旧动能的价格变化,对于判断后续物价走势尤为重要。我们以研发强度和能耗来区分新旧动能,发现近来中美之间PPI 增速的差异,主要受到旧动能偏弱的拖累,从新动能的价格变化态势来看,我们相对于美国已有稳步上行,这或反映在需求旺盛叠加供给约束加强的条件下,新兴行业的价格弹性率先恢复,与此同时,旧动能价格也有一定的反弹苗头。后续建议关注供给约束带来的涨价机会。
风险提示:经济恢复不及预期,政策变动,测算存在偏差等。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