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专题报告:怎么理解房价与消费的关系?
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是政策目标之一,而需求不足是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市场非常关心房地产止跌回稳如何影响消费。要理解房价变化如何影响消费,首先要理解土地的属性,毕竟房产价值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土地而非建材。与一般的生产要素不同,土地带有垄断和金融属性。土地这些特点导致房地产“买涨不买跌”而且顺周期性很强,房价与信贷互相加强形成跨度较长的金融周期。历史经验显示,房价上涨的背后往往是私人部门杠杆率上升,其中低收入人群杠杆率上升可能比高收入人群更快。也就是说,对于非金融私人部门来说(尤其是家庭),先有负债后有房产。
从上述逻辑推衍,房价与消费之间未必有清晰单一的因果关系,二者可能受到信贷共同驱动。从总量来看,金融周期上半场,信贷扩张推升房价,房价上升又进一步推升信贷,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这个过程中宏观经济包括消费可能提速。金融周期上行的早期阶段与后期阶段对应的消费增速也可能不同,因为金融周期加速上升也意味着私人杠杆快速上行,消费增速可能放缓。从结构来看,金融周期加速上行阶段,资源错配可能加剧,降低潜在经济增速。
而金融周期下半场,房价调整,信贷与房价出现收缩循环,消费也因此承压。从这个角度来看,要解决需求不足的问题,宏观政策更多可以从财政入手,比如直达民生,加大对生育、养育、保障住房、养老等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当然,还可以一举两得,将房地产与生育政策相结合,针对性地对多孩家庭给与购房或租房方面的支持。
具体来说,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有当期财富、当期收入、收入预期以及消费倾向等,而这些因素与房价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经济体、房地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可能有差异。不妨以所谓的财富效应为例。有观点认为房价上升会增加有房者的财富,从而推升其消费,但我们要注意,房价上升背后是私人债务上升,而且消费倾向较高的人群杠杆率通常也较高,房价上升带来的消费改善未必持续。再者,房价上升增加房屋持有者的财富,但未来购房人的压力可能上升,其消费可能受到影响。
从宏观层面来看,房地产繁荣可能带动相关行业景气度改善,从而改善相关从业人员的收入,甚至通过二轮效应带动社会收入和消费改善,在一个以一手房为主的经济体中,这个效应可能比较明显。实际上,这个传导机制本质上还是信贷扩张带来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一旦房价出现调整,私人部门去杠杆,收入与消费也因此而逆转。
从实际情况来看,美国和日本的经验是,房价上涨期间消费表现较好,房价下跌期间消费走弱。中国房价温和上涨阶段消费也比较好,但2021 年之前房价快速上涨的阶段(例如2016-2019 年)中国消费反而表现欠佳,可能因为杠杆快速上升对消费增长形成一定抑制。过去几年中国金融周期处于下行阶段,消费增速亦有所回落。
从消费细项来看,美国、日本和中国的经验显示,房价上涨阶段,消费增速呈现服务>耐用品>非耐用品态势。例如,医疗保健/文化娱乐/教育 > 汽车/家电家居 > 食品/服装。房价下跌阶段,消费增速呈现服务>非耐用品>耐用品态势。
例如,医疗保健/公用事业 > 食品/药品/个人护理用品 > 汽车/家电家居/服装。房价从底部回暖阶段,消费增速呈现服务>耐用品>非耐用品态势。其中,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通讯等服务消费表现相对较好,部分耐用品(如家电家居、汽车、娱乐用品)消费增速反弹较快。还有些领域的消费与房价变化关系更微弱。比如人口老龄化带动医疗保健、个人护理等相关消费增长。技术进步、供给创造需求,1990s以来互联网服务和个人电脑、通讯服务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消费习惯的转变也推动特定消费增长,例如日本1990s以来更加追求便利化的饮食,美国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玩乐属性的服务消费保持较快增长。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