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量松在即
面对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及其对国内预期、外贸、房地产等方面带来的冲击影响,一季度《货执报告》在落实四月政治局会议与5 月7 日十项新政的基础上,透露出以下关键信号:一是,物价调控思路转向供给侧,预示“宽信用”的顾虑可初步解除;二是,淡化“防止资金空转”、新增“降低银行负债成本”,预示狭义流动性有望放松;三是,直面债券收益率的结构性挑战,货币当局对长期利率的关注仍将持续。以上三点拼接在一起,可以勾勒出“资金松-短端利率下行-收益率曲线走陡”的清晰图景,下一步我们将密切关注“量”的变化,以验证这一判断。
核心观点:
宏观形势部分,货币当局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仍保持“以静制动”的策略。如果5、6 月份关税冲击逐渐显现,有望推出更多“稳市场、稳预期”的逆周期政策,因此5 月7 日的宽松政策只是开始,并非结束。
专栏部分,此次报告重点聚焦货币政策工具,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债券市场创新,以及物价等话题。
1.政策工具:强调MLF 转型,介绍服务消费再贷款新工具设计方案2.市场利率:直面债券收益率结构性挑战,预计长债利率仍将受到重点关注
3.物价形势:调控思路转向供给侧,“宽信用”的顾虑可以初步消除政策走向部分,此次报告做出重要调整。
政策思路:报告一方面淡化“防范资金空转”这一关键表述,另一方面新增“降低银行负债成本”,强调“全力巩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面”的政策目标。
具体措施:报告强调结构性政策工具的重要性,新增“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稳外贸”、“支持中国养老事业”、“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等表述;突出债券市场“科技板”,预示二季度科技创新债发行将进入“快车道”;提出“择机恢复国债买卖操作”,有助于短端利率企稳。
结论与启示:
针对一季度流动性收紧带来的资金约束,收益率曲线处于极度平坦状态。一旦外部环境进一步变化,国内压力开始出现,甚至可能出现“倒挂”的风险。此次报告是对前期政策的一次方向性调整,预计未来货币当局对“量”的重视将超过“价”,流动性环境可望迎来阶段性宽松。对于市场而言,二季度短端投资胜率在进一步提升,哑铃型策略可以向短端倾斜。
风险提示:海外经济下滑幅度超预期,宏观政策超预期。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