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专题报告:详解中国医保体系

股票资讯 阅读:6 2025-05-17 21:05:39 评论:0

医保体系及医保体系改革对宏观经济具有重要含义。作为社会安全网的重要支柱,医保体系通过统筹账户进行代际间和群体间的收入再分配,维护社会稳定与公平,也可有效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提升居民的消费意愿和能力,是实现惠民生促消费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我国在医保领域开展支付方式改革和带量采购等行动,引导医药企业创新转型,同时也提升了财政的可持续性,在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和慢性患病率上升的宏观背景下,医保体系深化改革的必要性也在进一步提升。各国医保体系在筹资模式、待遇支付和医疗体系保障程度上虽存在差异,但也面临一些共同挑战,本篇报告分析了中国医保体系的现状和改革进展,并总结美国和日本等国的医保体系经验与教训,展望未来可能的改革方向。

    中国医保体系经过多年建设,已形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多层次保障为补充的框架,但仍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高发及医疗资源配置不均等挑战,亟需通过深化改革提升可持续性。近年来,我国的医保改革聚焦支付方式创新,推行DRG/DIP分组付费、按人头付费等模式,有效降低了住院费用占比,同时通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大幅降低药价,为创新药纳入医保腾出空间。此外,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建立也强化了医保基金的共济属性。然而中国医保体系仍需在如下领域有优化空间,例如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资源配备有待提升;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虽有发展,但深度和广度仍不足,长期护理保险尚处于试点阶段,难以充分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需求;医保基金的收支压力和医疗体系的运营效率也需要进一步优化。

    国际范围内的医保体系改革经验为中国提供了多维度的参考。从国际经验来看,多国通过宏观层面(如预算上限限制、供应限制、价格调控体系)、微观层面(如公共治理与协调机制、契约化偿付机制和市场化机制参与)和需求侧改革(如患者费用共担机制设计等)来提升医疗体系的效率。

    进一步地,我们重点分析了美国和日本的医保改革经验。其中美国通过管理式医疗控制医疗成本,商业保险与公共计划(Medicare、Medicaid)协同覆盖不同群体,创新药支付机制支持药企创新;日本应对老龄化的经验尤为突出,其全民医保体系通过交叉补贴平衡不同保险计划负担,引入长期护理保险分流医疗资源压力,并借助DPC支付模式与药价基准制度有效控费。此外,两国均重视慢性病预防与健康管理,通过政策引导降低医疗需求。另一方面,这些国家也不乏相关教训,或可为中国提供前车之鉴,如美国医保体系过度市场化导致医疗成本高企、日本未能及早应对老龄化对医保体系的影响等。

    对中国而言,我们认为,完善商业保险补充作用、建立独立长期护理体系、优化药品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强化基层医疗能力、增加国民健康管理观念等举措,或可进一步提升医保体系应对老龄化与慢性病挑战的韧性。

机构: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邓巧锋/张文朗 日期:2025-05-17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