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深度研究系列报告(二):如何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股票资讯 阅读:2 2025-11-16 17:57:39 评论:0
  核心观点

      我们认为,“十五五”时期如何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值得关注。从创新到产业化的全链条过程来看,国家创新体系应注重两个维度:一是科技、产业、金融的正向循环。二是教育、科技、人才的正向循环。生产力的竞争是大国博弈的关键,国家创新体系的完善应与国家战略目标相结合,其方向在于是否有利于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或将聚焦发力“卡脖子”领域: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生物制造等仍然是我国被“卡脖子”的重点领域。我们认为,国家创新体系下产业到金融的循环,A 股行情(尤其是科技板块)表现向好有利于为科技企业融资。预计2026 年权益市场将继续形成低波红利与科技成长交织的结构化行情。我国产业政策越战越勇,A 股市场也将直挂云帆济沧海,剑指科技成长。

      一、什么是国家创新体系?

      我们理解,国家创新体系是以世界科技前沿为导向,充分激发、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上持续发力,最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一系列体制机制安排。结合从创新到产业化的全链条过程来看,国家创新体系应注重两个维度:

      一是科技、产业、金融的正向循环。二是教育、科技、人才的正向循环。

      二、如何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我们认为,源自国际地位诉求的转变,过去我国在创新领域追赶,现在需要追求领先,其中,生产力的竞争是大国博弈的关键。“十五五建议”中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实现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何立峰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指出,“从国内看,要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打造自主可控、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从根本上讲要靠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国博弈说到底是生产力的竞争,焦点是发展新质生产力”。

      我们认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完善应与国家战略目标相结合,其方向在于是否有利于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三、科技、产业、金融正向循环

      我们认为,科技和产业的循环,是指从0-1,再从1-N。其中0-1 的环节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而1-N 的环节我国已具备较强竞争力。

      0-1 突破的重点具体领域或将在于官方定义的卡脖子领域。近年来,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突破,第五代移动通信(5G)、北斗导航、高速铁路、核电等领域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但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生物制造等仍然是我国被“卡脖子”的重点领域,需要进一步加大攻关力度,加快取得决定性突破。

      产业和金融的循环,关键在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我们认为,本轮科技革命企业创新实现从0 到1,需要金融机构大力支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这一指导原则已逐步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核心战略。

      2025 年以来,A 股市场科技股行情扬帆启航,尤其是科创板表现突出,为科技企业的直接融资带来积极助力。我们认为,预计2026 年权益市场将继续形成低波红利与科技成长交织的结构化行情。我国产业政策越战越勇,A 股市场也将直挂云帆济沧海,剑指科技成长,有助于通过资本市场为科技企业融资,带来金融与科技、产业的正向循环。

      四、教育、科技、人才的正向循环

      我们认为,教育要更好地为“新质生产力”服务,培养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人才。科技创新已成为影响产业变革的最大变量,这些都对教育的学科专业设置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是当前教育结构相较产业转型方向有优化空间,“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据《辅导百问》,一些新职业的求人倍率(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之比)一直在3 以上,相关人才短缺较为严重。传统的教育及人才培育体系主要适应传统生产力的人才需求,从第五次经济普查中的就业数据来看,传统行业对就业的吸纳占比较高。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比重将大幅度提升,这就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与时俱进的要求。《辅导百问》提出,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对人工智能、量子科技、集成电路、生物科技、新能源等国家战略领域急需人才的针对性培养,探索重大科技任务“订单式”人才培养。

      二是人口理念的转变,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去转变。《辅导百问》提到“总人口预计到2035 年将年均减少0.20%左右”。

      三是吸引外国青年科技人才。

      风险提示

      政策落地不及预期;国际局势超预期演进。 机构:浙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李超/林成炜/潘高远 日期:2025-11-16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