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配置日报:等待反弹的理由

股票资讯 阅读:1 2025-11-25 08:39:54 评论:0
  Tabl1e1_月Sum24m日ar y,] 股市低开高走,多数股指完成 V型反转,尾盘收红;债市依旧在等待方向确认,涨跌互现。

      权益市场缩量上涨。万得全A 上涨0.62%,全天成交额1.74 万亿元,较上周五(11 月21 日)缩量2432 亿元。港股方面,恒生指数上涨1.97%,恒生科技上涨2.78%。南向资金净流入85.71 亿港元,其中阿里巴巴净流入40.66 亿港元,腾讯控股和快手分别净流入11.67 亿港元和8.19 亿港元。

      市场已经具备反弹的基础。经历一周的调整后,结构风险明显缓释。成交集中度(前5%成交额占全市成交额比例)下降至40%附近,明显低于历史偏高经验值45%;股价偏高的个股占比(股价高于其95%历史分位数的个股占比)降至12%,低于历史偏高经验值15%。同时,市场并不认为科技将彻底走弱。今日科技品种反弹,而红利板块继续调整,指向仍有部分资金将科技的下跌视为性价比更高的加仓机会。此外,科技叙事仍在持续,例如Gemini 3 和谷歌TPU 使谷歌产业链受到关注,阿里千问APP 一周下载量突破千万等。

      市场暂时缺乏强烈反弹的理由,主要与当前的两片“乌云”相关。一是美股行情暂未企稳,市场对AI 泡沫的分歧可能加剧。11 月21 日的大跌,主要由美股大跌冲击风险偏好所致。若短期内美股(尤其是科技品种)反弹,至少能够增强市场信心,科技行情并不会彻底结束,从而成为推动A 股反弹的理由。二是中日关系趋紧,不利于风险偏好修复。即使行情成功反弹,市场情绪仍可能被地缘局势的边际变化影响。例如11 月17-20 日光模块连续小幅上涨,但在地缘局势不确定的氛围下,并不支持其大幅反弹。

      共识的恢复需要时间。往后看,市场或将由调整走向震荡,并等待反弹的理由出现。今日的缩量上涨,一方面显示出悲观情绪有所缓解,市场尝试走出大跌的阴影;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资金加仓意愿尚不坚决,需要更多的增量信号支撑情绪修复,例如美股企稳、增量政策出台、地缘局势压力减轻等。而在此之前,市场可能会出现技术性反弹,但情绪或不足以支撑其形成趋势。

      港股反弹幅度明显大于A 股。原因来看,美元指数从11 月21 日出现阶段性走弱的迹象,港股反弹的压力减轻。同时,港股从10 月初开始调整,幅度明显大于A 股。从10 月3 日至11 月21 日,恒生科技累计下跌19.26%,调整幅度基本进入20%-30%的经验区间。从南向资金动向来看,今日在港股大涨的情况下,延续净流入趋势,指向资金博弈反弹的动力较强。不过,美联储12 月降息预期仍是港股行情的压力之一,决议落地后的环境或许更利于港股行情形成反弹趋势。

      债市继续缩量震荡。10 年国债、10 年国开债单日成交笔数继续下滑至220、972 笔,10 年国债活跃度更是被7 年国债反超。增量信息不足的背景下,债市略微跟随股市进行定价,长端利率日内走势同样呈现出V 型特征,不过由于市场天然缺乏做空或做多的动力,利率波幅多在1bp 以内。

      从结构性行情视角观察,今日5-7 年国债、5-7 年地方债表现整体更优,背后或与机构行为紧密相关,据第三方基金申赎平台数据,今日纯债基金整体被净赎回,不过赎回力度不算显著,银行自营是最主要的赎回力量,背后原因可能仍是临近年末,部分机构存在“落袋为安”的结算需求,而当银行重新获得资金以后,其可能会追加配置型品种,相比之下,同为中长端个券,10 年以上的“基金标的”表现可能不及5-7 年的“银行标的”。

      而在信用债方面,随着10-11 月信用行情持续发酵,截至11 月下旬,几乎各品种、各期限信用利差均压缩至极低点位,利差水平普遍位于2021 年以来25%分位数以内,过薄的利差保护可能也让投资开始重新审视信用定价,因此在今日利率债震荡之余,中短久期低等级普信债开始调整,1-3 年AA(2)及以内城投债收益率普遍上行约2bp,5 年期二永债收益率同样上行约1bp。

      往后看,债市还需等一个风口,风口未至,市场可能很难跳脱出微幅震荡的格局,站在当下,可考虑借助杠杆与票息扛过这一段“无聊时间”。

      商品市场情绪出现温和修复,但板块间分化依旧显著。贵金属板块跌幅收窄,沪金、沪银分别下跌0.52%和1.14%。工业金属表现分化,沪铜微涨0.09%,沪铝微跌0.04%。“反内卷”主题品种涨跌互现,玻璃受空  头离场推动大幅反弹2.95%,多晶硅、纯碱及螺纹钢亦录得约1%的涨幅;相比之下,碳酸锂领跌2.88%,焦煤和工业硅亦分别下跌1.48%和1.00%。

      资金转为小幅净流入,博弈农产品与黑链细分赛道。据文华财经,市场小幅净流入2 亿元,而前一交易日为85 亿元的大幅净流出。资金博弈细分赛道特征明显,农产品与黑链指数成为吸金主力,分别获超7 亿元及4亿元资金,而有色及新能源板块则遭遇减持,流出规模均超3 亿元,其中碳酸锂单品种净流出约5 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贵金属内部资金分歧显现,沪银流出4 亿元,而沪金获得近5 亿元回流。

      美联储官员释放鸽派信号,流动性担忧暂缓。针对前期非农就业超预期与失业率上升的背离,市场一度陷入迷茫,贵金属博弈加剧。上周五,纽约联储主席威廉姆斯的表态打破僵局,其支持降息的信号推动12 月降息预期从29%反弹至68%,美元指数回落,今日盘中跌0.12%逼近100 关口。然而,美联储内部对于降息的分歧依然剧烈,据统计12 名票委中已有5 人倾向“不降息”。在缺乏核心通胀与就业数据指引的“真空期”,预计直至12 月会议前,围绕降息路径的博弈将维持,黄金可能高位震荡。

      供给扰动再起,碳酸锂基本面承压领跌。碳酸锂今日领跌,核心逻辑在于“供应恢复”与“需求兑现”博弈下的预期转弱。供给端压力剧增,宜春锂矿复产预期再度升温,叠加智利进口量大增(10 月环比增46%),供应端呈现全面增长态势。同时,需求端隐忧显现,随着车企购置税优惠窗口期临近尾声,零售市场热度降温,市场担忧年末及一季度需求走弱。此外,交易所上调手续费及收紧限额,叠加现货成交不足导致的贸易端累库,资金继续撤离。

      风险提示

      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本文假设国内货币政策维持当前力度,但假如国内经济超预期放缓、或海外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变化,国内货币政策相应可能出现超预期调整。

      流动性出现超预期变化。本文假设流动性维持充裕状态,但假如流动性投放少于往年同期,流动性可能出现超预期变化。

      财政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本文假设国内财政政策维持当前力度,但假如国内经济超预期放缓,国内财政政策相应可能出现超预期调整。 机构:华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刘郁/谢瑞鸿 日期:2025-11-24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