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社融数据点评:私人部门风险偏好抬升
本报告导读:
年初以来,Deepseek 冲击、以及特朗普关税再通胀交易的反转使国内风险偏好明显回升,体现在掉期溢价和沪金溢价回落,而宽松政策的回摆是为后续外部冲击储备操作空间。化债资金流向居民储蓄后,居民储蓄主导资产定价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在当下流动性驱动的市场环境,需要额外关注“沪金溢价”的动态变化。
投资要点:
2025年1月社 融存量增速维持在8.0%,新增社融7.06 万亿元,同比多增5866 亿元。从同比多增来看,政府债仍是社融的稳定盘,同比增加近4000 亿元。此外,贷款呈现“开门红”,1 月新增5.13 万亿元,同比多增2100 亿元,增幅较2024 年同期明显增长。
1 月新增信贷5.13 亿元,在2024 年高基数的情况下仍实现同比多增2100 亿元,票据融资、企业短贷是主要支撑项。
如何理解企业贷款同比多增的成色?首先,期限结构集中在短期,多增的4300 亿有2800 亿都是短期贷款;其次,在2024 年末的化债政策下,银行面临贷款规模缩减的情况,于是有动力将部分项目储备到开年;此外,票据融资同比少减4500 亿,1 月票据融资利率为近3 年来同期最低水平,反映银行冲量的动机。
居民信用自2024 年9 月以来低位企稳但弹性不足。1 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缩减,与30 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15%互为印证。2 月初成交面积也仅高于2024 年同期的水平,弹性仍然有限。
我们跟踪的提前还贷数据显示,居民早偿率在1 月略有上升,违约率和拖欠率回落,表明居民资产负债表健康状况有所好转,但对于信用扩张仍然谨慎,体现在1 月短贷继续维持回落态势。
1 月M2 增速7.0%(前值7.3%),M1 增速0.4%(前值1.2%),新口径下M1 同比回正,主因居民存款增速高于企业和机关团体。存款和货币增速延续分化态势,存款增速下行至5.8%而M2 依旧维持7.0%上方,源于化债资金使用(表现为财政存款同比少增)和节前取现需求(M0环比位于季节性上沿)。与12 月不同,1 月化债资金从企业和机关团体流入居民存款,而居民更加偏好定期存款,因而M1 增速又有所回落。
风险偏好的提升与货币宽松的回摆:
1 月金融数据仍延续12 月的三个分化特征:贷款下行但社融稳健、存款下行但货币稳健、居民与企业信用的异步,这三个特征的本质在于政府主导信用扩张,并且财政资金引导各部门资金的流动和分配。
年初以来,Deepseek 冲击、以及特朗普关税再通胀交易的反转使国内风险偏好明显回升,体现在掉期溢价和沪金溢价回落。掉期溢价率来到0.9%附近,沪金溢价再次回到0。然而,外部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央行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强调要“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择机调整优化政策力度和节奏”。
我们理解,近期宽松政策的回摆是为后续的外部冲击储备操作空间。化债资金流向居民储蓄后,居民储蓄主导资产定价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因此,在当下流动性驱动的市场环境,需要额外关注“沪金溢价”的动态变化。
风险提示: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修复进程不及预期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